贵州有座网红山,这就是素有“梵天净土、弥勒道场”之称的梵净山。这里也称为“天空之城”、人间仙境、“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等美誉。今年初作为中国唯一入选的景区,梵净山被《国家地理》评为全球最值得到访的28个旅游目的地之一。“天空之上,是一片神往而难得的秘境;天空之下,是一方眷恋不可触及的净土。”欲知梵净山凭啥有如此魅力,就一起来一次飘逸的登山之旅吧。

去年7月2日,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是贵州继“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中国丹霞”赤水、“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之后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贵州省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梵净山景区很庞大,景点众多,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自然景观,更有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年设,今贵州印江县)。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从山下乘坐索道约15分钟抵达万宝岩,下了索道后再沿山径步道拾阶而上,大约20分钟就是蘑菇石了。海拔米的蘑菇石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底部是一根方形的石柱,上面顶着一块硕大的正方体石头,石头的中心并不是落在石柱中间的,而是歪斜着看似就要掉下来的样子。这么奇特的造型,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画家、摄影家纷纷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各色各样的艺术杰作。

时间对于梵净山来说,就如一位创造者,而蘑菇石以最奇特的姿态守望苍生。它既像天上飞来之物,也似是地下生长而出,傲然矗立、亭亭玉立,岿然不动地在风霜雨雪中飘摇了10亿年以上。如今,蘑菇石成了梵净山的标志性景观。

梵净山除了蘑菇石,还有新老两个金顶。在蘑菇石前拍照留念后,有两条路线供你选择,一条通往老金顶,另一条则是穿过一片山中凹地攀登新金顶。

海拔米的老金顶是梵净山第二高峰,因为山上岩石有“月镜”现象产生,古称“月镜山”。通往老金顶的山路极其陡峭,需要通过一线天、仙女桥方能抵达金顶平台。金顶上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由于雾蒙天气加上行程紧,我们放弃了攀登,而选择更加刺激的新金顶。

从蘑菇石下山前往攀登红云金顶的途中,路旁坡地上还有不少巨大的、形同书页的岩石,这些永远屹立不倒的奇石就是“万卷书”喽。相传,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曾专程到梵净山拜谒弥勒大佛。快登到红云金顶时,却因白龙马偶失前蹄,撒下一叠佛经,经书落地生根,便成就了今天的梵净山一绝--“万卷书”。其实,这是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造就的奇特地质景观,因象形而被后人赋予了神话色彩。

点击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文化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清朝,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而“饭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传于民间。梵净山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占地就达平方米,寺产更是遍及方圆30多里。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位于新老金顶之间,是从蘑菇石过去金顶的必经之路,也是梵净山寺庙群的主体建筑、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承恩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战火,仅存遗址。这些年,后人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而且规模愈发大了许多。

自古,梵净山就是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从地理上看,这里远离尘世,返璞归真,从环境来看,这里宛如仙境,让人神往,千年以来吸引无数信众前来朝拜,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参观承恩寺权作休憩蓄力,心净气缓之后,开始向寺后坡上的新金顶进发。

新金顶又名红云金顶,堪称梵净山最著名景观,远远望去山峰拔地而起,这尊擎天石柱高约米,好似一把利剑直指苍穹。山峰的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据记载,这两座寺庙始建于火牛年(明万历五年),迄今近年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28.html